2016年07月18日

別讓誘餌擾亂你的心



誘餌效應不過是一場心理相對論。用得不好,你無非是別人的一粒棋子;用得好了,你可以左右別人的心思。
  
  你打算買一雙鞋子,坡跟、舒適版的,出去玩也不累。可是,你突然在相鄰專櫃看到了一款時裝版的,錐形跟,比較好搭衣服,但是沒坡跟舒服。你猶豫了,在商場來來回回地轉。直到遇上第三個選擇,顯然沒你看到的那雙好,但是,足足貴了200元。那麼,現在的你會選擇哪一雙?
  
 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,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雙。一個新選項的加入,不僅不會分走已有選項的機會,反而會使某個舊選項更有吸引力!這就是“誘餌效應”。試想,如果沒有第三雙這個“誘餌”,怎麼會讓第二雙以如此壓倒性的優勢勝出?甚至讓你忘了,你不過是在找一雙舒適版的鞋子而已!
  
  你去買一個電子產品,都是新款,一個有優惠,一個沒有。“沒有優惠”,似乎昭示著一種身份,馬上就吸引了你的眼球。這時,服務員突然說,等那款做活動了我通知你。沒幾天,你收到了短信,興沖沖跑去買了你可能並不十分喜歡的那款。後悔不迭時,你發現,其實選項不過兩個,A和B,“沒有優惠”的那個B+,無疑是商家生造出來的誘餌,其實很清楚,有了這個B+,B一定不愁出路。
  
  MIT(麻省理工學院)有個教授做了這樣的實驗:他收集了許多年輕人的照片,組成吸引力相似的對子。如果拿一對這樣的照片去問別人“你願意和誰約會”,選中任何一人的機會大約是50%。然後,他製作了誘餌:把其中一人的照片略加變形,成為一個很相似,但是醜一些的候選者(誘餌)。這時,再讓人在三者中選一個時,那個“誘餌”的原身(目標)被選上的機會就增加到75%。
  
  奇怪嗎?一點兒也不。不信,看看生活中的例子吧。
  
  一個女孩,如果身邊有個特質和她比較接近,但相貌略差的閨蜜,那麼,這個女孩的出彩率往往高於單槍匹馬的美女;一項總結,如果恰到好處地擺在一個略差一點的總結後面,那麼,這個總結的好感率通常高於後面所有總結;一個孩子,你不覺得好看,如果身邊總是跟著一個比他笨一點差一點的夥伴,那麼,這個孩子可能突然就變成了天使……
  
  一切錯覺,都來自參照系。可以說,“誘餌效應”改變了你的參照系,一下子把你拉回到“向下看”這個角度上來。所以,那件你本身並不感冒的東西,或你並不喜歡的人,突然散發出致命的吸引力,讓你著了魔。
  
  其實,你可以有一份心理預期。比如,進入商場時,先拿好自己的購物單,分清哪些商品是“誘餌”,哪些是真正的“目標”,以免出來時後悔不迭卻莫名其妙:A和B各有優劣相持不下時,看看你的權衡標準是什麼,到了A+,B+。千萬別改了你的參照系,標準還在,擇優而取,很簡單。
  
  當然,如果段位夠高,你還可以利用它。比如,求職面試時,想辦法把他人的特徵設置為“誘餌”,把自己的特徵設置為“目標”;比如,教育孩子時,把自己的傾向細分一下,“目標”放哪兒,“誘餌”放哪兒,讓你的意見顯得更民主……
  
  說到底,誘餌效應不過是一場心理相對論。用得不好,你無非是別人的一粒棋子;用得好了,你可以左右別人的心思。  


Posted by ncvmxbjhdsf at 11:28Comments(0)生活隨筆